学院路(天宝路至永昌大道段)修复提升后,路面宽阔平整,车辆通行畅通有序。市民李先生深有感触道:“每天上下班都要走这条路,重修后路况真不错,开车心情都变好了!”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今年,我市再次将实施城市主干道修复提升工程纳入“十项民生实事”,计划对主城区10条主干道进行铣刨修复,全年完成不少于30公里。
这些道路的修复提升进度如何?具体的施工工艺、施工流程是什么?完工后对群众出行带来哪些变化?
前不久,《许昌市2025年度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工作方案》印发,将城市主干道修复提升工程写进“十项民生实事”,对全市人民作出庄严承诺。
根据该方案,列入此次中心城区修复提升工程的道路共有10条,分别是:魏文路(新兴路至永昌大道段)、学院路(莲城大道至永昌大道段)、八一路(魏文路至许州路段)、莲城大道(清潩河至军分区门口段)、建安大道(军分区门口至许州路段)、青梅路(龙兴路至永昌大道段)、竹林路(龙兴路至芙蓉大道段)、龙兴路(八龙路至魏文路段)、许都路(魏文路至学院路转盘段)、新元大道(文峰北路至新107国道段),全长36.6公里。除新元大道由建安区组织实施外,其余9条均由市级统筹、市和区分担资金的方式实施。
民生实事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充分尊重民意、汇聚民智、科学决策的过程。去年10月,市政府发布《关于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5年市重点民生实事建议的公告》,市民群众对修复提升城区主干道期望值很高。为此,市政府组建了专业的调研团队,对中心城区道路进行了地毯式排查,再综合考量民意、项目可行性等因素筛选整合,最终确定将这10条路纳入年度工作台账。
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我市最大限度地考虑路网流通需求特性,以减少实际工程造价、打造精品工程为目标,按照城市交通特性和相关配套设施的技术方面的要求进行设计,注重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地下的关系,妥善处理地下管线和地上设施的矛盾,避免路面重复开挖造成浪费。
从广纳民意的热忱、到专业团队细致入微的排查、到审慎确定修复提升道路的深思熟虑、再到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票决许昌市2025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守着民主决策与科学规划的原则。这不仅是对民众期待的积极回应,还是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
以“民声”定“民生”,让“实事”真“实施”。“相信随这些道路修复提升,这些路面老化带来的坑槽麻面等问题将得到解决,市民的出行体验也将更加舒适。”市住建局局长郑永辉说。
路面摊铺机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将滚烫的沥青混凝土倾泻在路基层上,数十名工人紧密协作,挥动铁锹迅速将沥青混凝土铺平,压路机紧随其后将铺好的沥青压密压实……不一会儿,刚刚作业的路面便如黑色缎带般延展开来。
“天气预报说明天要降温、下雨,大家加把劲儿,今晚无论如何都要把这剩下的百十米铺完!”在施工现场,万里交科项目总工吴强正督导大家抓紧施工。
据了解,学院路是此次中心城区道路修复提升的重要路段之一,分两段实施。其中,学院路(莲城大道至天宝路段)长1808米,施工工序为铣刨重铺(即铣刨→病害处治→透封层→沥青面层施工);学院路(天宝路至永昌大道段)长2175米,施工工序为路面再生(即病害处治→沥青再生→沥青超薄罩面)。
作为实施工程单位,万里交科中标后“第一时间”组建了项目部,实行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制;同时,还配备了项目总工、项目副经理,抽调工程部、合同部、质检部、安全保通部等职能部门精干力量,为项目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学院路(天宝路至永昌大道段)的施工工期是29天。2月13日进场施工,3月6日完成东半幅路面再生。中途因天气原因被迫停工了好几天,天气好转、温度回暖后我们加班加点、加压奋进,按时序完成了修复提升任务。”吴强说。
除了学院路,另外几条修复提升的路段也在与时间赛跑:魏文路(天宝路至文轩路段)西半幅正在进行铣刨再生施工;竹林路(文轩路至芙蓉大道段)、青梅路(文轩路至永昌大道段)养护施工已完成,根据天气情况按照计划时间节点进行后续沥青罩面施工;龙兴路(八龙路至魏文路段)养护施工已完成,择机选取周末进行铣刨摊铺;建安大道(军分区门口至许州路段)、莲城大道(清潩河至军分区门口段)正在进行注浆灌缝施工……
另外,许都路(魏文路至学院路转盘段)道路修复提升工程建设项目采用政府采购模式,已于去年11月16日开工建设,目前主路面再生已完成并正常通车,剩余魏文路路口、学院路转盘路口及道路两侧停车位预计4月份进行铣刨摊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八一路(魏文路至许州路段)、魏文路(新兴路至天宝路段)因涉及供热管网及雨污水管网建设施工,在考虑本年度供热管网、雨污水管网项目、道路修复提升实施情况后确定施工时间。
裂缝、麻面、局部沉陷、平整度差等是混凝土路面较为都会存在的病害,根据路面破损程度不同,修复提升采用的施工工艺也有所不同。
那么,此次我市道路修复提升用到的施工工艺是什么?“非开挖检测加固、路面再生、铣刨重铺、超薄罩面等工艺,在当下城市道路养护领域广泛得到普遍应用,这些工艺易于控制、操作便捷灵活,铣刨下来的旧料可以直接回收利用,实现了环保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吴强介绍。
非开挖检测加固技术是对道路的“微创手术”。该工艺首先采用三维探地雷达对道路深层隐蔽病害进行全方位精准定位,再根据道路病害情况制订具体处治方案,采用非开挖检测加固技术对道路沉陷、脱空、湿软、裂缝等病害进行综合处治。相比传统大开挖实施工程的方案减少交通影响、节约工期及经济投资。
路面再生工艺被称为旧路重生的“魔法”。施工时,路面再生列车宛如一台精准的“路面雕刻机”,将表面的破损、车辙、坑洼等瑕疵一一“雕琢”去除。铣刨产生的旧料将被直接回收利用,采用泡沫沥青与铣刨旧料均匀拌和,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路用性能的再生混合料,用于道路面层铺设。该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旧路面材料,降低了对天然资源的开采,有效节约了资金成本。另外,这种工艺施工速度快、对交通影响小,适用于病害不太严重且交通不能长期中断的道路。
铣刨重铺工艺是对道路的全面“美颜”。具体而言,是通过路面铣刨机将旧路面的面层铣刨去除,然后重新铺设新的面层材料。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路面铣刨机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路面裁缝”,将破损、老化的旧面层像裁剪布料一样精准铣削下来。铣刨深度可根据路面病害程度灵活调整,确保彻底去除“病根”。接着,实施工程人员在清理好的路面上喷洒粘层油,新的沥青混合料被摊铺机均匀地摊铺在路面上,经压路机反复碾压形成新的面层。这种工艺,适用于路面病害严重、大面积破损的情况。
超薄罩面工艺犹如精致的路面“保护膜”,是采用沥青、集料等材料按照特殊的比例混合后,均匀摊铺在路面上形成的薄而耐磨的表面层。施工中,首先要对原路面进行清洁、修补等预处理,确保“粘贴”基础良好;然后,专用设备将乳化沥青粘层均匀喷洒在路面,它就像一层粘性十足的“胶水”;紧接着,摊铺超薄罩面层。超薄罩面厚度一般在1至2厘米,虽薄但能有效改善路面的抗滑性、耐磨性和防水性,常用于路面状况较好但需提升表面性能的道路。
不同的“病害”有不同的“药方”,不同的路面有不同的施工工艺。去年11月29日,全省道路绿色低碳养护循环经济转型升级对接观摩现场会在许昌召开,来自全省18个地市的300多位嘉宾曾到许都路实地观摩,万里交科的路面再生列车技术获得嘉宾们的高度评价。
学院路(莲城大道至天宝路段)工期8天、学院路(天宝路至永昌大道段)工期29天、龙兴路(八龙路至魏文路段)工期2天、竹林路(龙兴路至芙蓉大道段)工期15天……翻阅中心城区道路修复提升方案,每条路的施工工期一目了然。
“城市主干道是激活许昌发展动能的重要‘血管’,一刻也拖不得、慢不得、等不得。”这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凝聚起的共识,更是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真正用项目说话、用行动说话、用实效说话的行动准则。
为推动项目早开工,在市政府的统一调度下,市住建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有关部门和魏都区、许昌高新区、东城区通力合作、打破常规,开辟绿色通道,快速有序规范手续办理,为项目顺利开工奠定了基础。
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市城市更新工作专班办公室一方面加强与施工公司沟通对接,主动解决施工难题;另一方面组织辖区责任单位、市质监站、市安全技术中心和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对施工现场进行情况摸排,提出质量、安全指导意见,强化规范施工、确保质量过硬。
为避免同一条道路重复开挖,市城市更新工作专班办公室组织召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城投集团、东城区、魏都区、许昌高新区、实施工程单位万里交科公司,对2025年已完成招投标工作的道路铣刨项目与本年度近期计划实施的供热管网、雨污水管网项目重复路段进行现场确认,形成了一致意见,并根据真实的情况调整了项目实施清单和施工计划,使各单位做到心中有数,合理的安排工期,有很大成效避免了同一条道路“拉链”式反复开工建设的情况。
此次修复提升路段大多分布在在人口密度较大的东城区、魏都区,施工期间会给群众出行造成一定影响。为减少施工对市民出行的影响,他们打破常规,采用半幅通行、昼夜施工和压缩工期等方式,全力推进道路铣刨工作,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尽可能方便群众出行。
“1月3日完成招投标,气温回升具备施工条件后于2月13日全面开工。目前,各路段均按时序推进修复提升工作,预计4月底前道路能够恢复正常通行。”市城市更新工作专班办公室项目推进负责人李鑫表示。
在魏文路(天宝路至永昌大道段),铣刨机器伴随着轰鸣声缓缓前行,犹如一位辛勤的“工匠”,将破损的路面一点点“打磨”。现场实施工程人员紧密协作,有的操作设备,有的指挥交通,现场秩序井然。
“以前道路坑洼不平,送餐的时候得格外小心,稍不注意就可能摔倒,还经常担心餐品掉出来。以后路修平整了,我们骑车更稳,送餐效率会提高不少。”从此经过的美团外卖配送员张涛说。
道路修复提升方便了外卖员,对快递员来说亦是如此。“包裹里少不了一些易碎物品,遇到坑洼路段,包裹颠簸容易受损。城区路况好了,包裹损坏率会随之降低。”忙着送快递的藏小龙表示。
“孩子在许都路小学上学,许都路是每天接送孩子的必经之路。以前路面坑坑洼洼的,一到下雨天出行很不方便。现在,路面又平又宽,这项民生工程值得点赞!”在健发御园小区居住的李一卓对修复提升后的许都路赞不绝口。
对于环卫工人而言,平坦的道路也减轻了他们的工作负担。“以前路面坑洼,垃圾、烟头很容易卡在里面,清扫起来特别费劲。现在道路平整,一扫就干净,工作轻松多了!”负责许都路道路保洁的王女士笑着说。
许都路附近的很多餐饮商户也深有感触:“道路宽敞平坦后,不仅市民通行方便,而且来就餐的食客也明显增多。良好的道路形象,让我们城市看起来更有活力,大家心情都舒畅!”一家餐饮店的老板说。
来自全省18个地市的嘉宾曾到许都路实地观摩,万里交科的路面再生列车技术获得嘉宾们的高度评价。
此次城市主干道修复提升工程,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畅通了城市交通脉络,改善了市民出行环境。道路平整不仅保障了外卖员、快递员、环卫工人等群体的工作顺畅,还为市民的日常出行、生活消费提供了便利。通过这一民生工程,正一步步提升着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中心城区主干道修复提升工程,绝非简单地道路修缮,而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是对居民幸福生活的不懈追寻。随着“纸面规划”变成“实际行动”,一条条宽阔通畅的道路如同一座座桥梁,连接着民心民意、承载着民生福祉。让我们沿着脚下崭新的道路,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昂首阔步!